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介绍
《清明》传为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南宋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而在这之前由杜牧嘱外甥亲自整理的《樊川文集》、甚至收录了不少其他唐人诗作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中都没有收入《清明》一诗,因此陈寅恪等研究者认为此诗的真实作者颇为可疑,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金华所刊杜牧之《续别集》,皆许浑诗也。”刘克庄《后村诗话》:“樊川有《续别集》三卷,十之八九皆(许)浑诗。”因而我国唐诗研究专家韩成武教授结合风格等因素考证认为这首诗作者可能是素有“许浑千首湿”之称的唐代许浑,此说获得了一定支持。但这首诗在许浑的诗集中同样没有收录,因而又有学者缪钺在刊于《文史知识》一九八三年第十二期的《关于杜牧〈清明诗〉的两个问题》中指出:“此诗乃首见于《千家诗》,此前文献并无提及杜牧此诗者。此诗文韵、魂韵通押,通押用韵与唐人用韵不合。此诗非杜牧作,乃宋人词。”从音韵的角度将诗断代为宋人作品,证据比风格更有力,但这桩疑案最终也仍旧没有具体定论,待敲定后更改作者栏。
注解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
《千家诗》: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相关推荐
```markdown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句注释 -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 - 时节雨纷纷:描述清明节时天气多雨的情况。 - 欲断魂:形容行人因悲伤或愁苦而感到极度的哀伤和痛苦。 - 借问酒家何处有:向路人询问可以买酒的地方在哪里。 - 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指着前方的杏花村告诉诗人那里可以找到卖酒。 译文
注释: - 清明:清明节,农历二十四日。 - 着处繁花务是日: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着处,到处;繁花,盛开的花朵;务是日,正是这一天。 - 长沙千人万人出:长沙城有成千上万的人外出扫墓或祭祀。 - 渡头翠柳艳明眉:渡口边翠绿的柳枝如美女的眉毛一样美丽。 - 争道朱蹄骄啮膝:争相骑着骏马奔驰在大道上,马蹄踏过草地,发出清脆的声响。 - 此都好游湘西寺:这个城市喜欢游览湘西寺。 - 诸将亦自军中至
【注释】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 清明暮春里(暮春:春季末)——暮春时节。 怅望北山陲(怅望:因思念而有所感触。北山:指墓地所在地,一说为泰山之北)。 燧火开新焰(燧火:取火用的木棒;新焰:新的火焰。比喻青春的活力)。 桐花发故枝(桐树的花,又名“白蜡花”;故枝:以前凋谢了的花枝。比喻美好的时光)。 沈冥惭岁物(沈冥:沉溺于某种境界或事物之中,不问世事;惭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重点句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题目要求作答,注意要语言简明,要点齐全。本题中,“清明”是节令名,指二十四节气之一;“桃李笑”,指桃花、李花盛开,形容春天万物生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龙蛇蛰”,指春雷惊醒了冬眠的龙蛇,比喻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意思是:在祭祀之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晓全诗,理解诗意,分析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句中的主要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作答。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晴朗暖和。 淡烟疏雨清明日,飞絮落花游子心。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烟雾朦胧。 燕子呢喃细语,春愁渐浓。游子的心,被这蒙蒙细雨、缕缕轻烟、霏霏微雨、蒙蒙细雾所笼罩,心情也变得惆怅起来。 燕语呢喃,是春愁的开始。“初”字点出时间之早
清明 清明时节,何以如此忧郁?雨声间杂着花事,春天的生机已逝。一春将尽却不肯停留,何况没有酒来与春相酬。 墙角竹笋已长成竹,夺走我斋厨中的苍玉束。满床书卷为不平而怨,也怨恨秋天山崖辜负腹。 注释: - 何哉:为什么 - 乃尔愁:如此忧愁 - 雨声中间:雨声中掺杂着 - 留春不肯住:留春不肯停留 - 况无酒与春相酬:何况没有酒来与春相酬 - 墙头笋已吹成竹:墙角的竹子已经长成了竹子 -
这首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东城酒散夕阳迟 - 描述的是诗人在黄昏时分,结束了在东城的饮酒活动。"东城"指的是诗人所在的城市或地区,"酒散"意味着宴会结束。"夕阳迟"表示天色渐晚,傍晚时分。 2. 南陌秋千寂寞垂 - 这里描绘了南边的街道上秋千空荡无人的情景。"南陌"可能指的是城市的一条主要街道
```text 一百六朝花雨过,柳梢犹尔病春寒。 晋官今日炊烟断,并著新晴看牡丹。 【注释】:1.一百六朝:泛指历朝历代。2.花雨过:形容春季落花如雨。3.柳梢犹尔:比喻春天的寒冷尚未消散。4.病春寒:形容春天寒冷未尽。5.晋官:古代对官员的谦称。6.炊烟断:指晋官家中炊烟已断,可能因某种原因(可能是因故外出或遭遇变故)而导致家中无人炊烟。7.并著新晴:表示同时迎来了新的晴朗天气。8.看牡丹
【注释】 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万物复苏。 ②宫烛分烟:宫室的蜡烛燃烧,烟雾弥漫,形成朦胧的景象。 ③晓霞:晨光中的朝霞,形容天空美丽的景色。 ④惊心:内心震动、震撼之情。 ⑤榆羹杏粥:用榆树和杏树的叶子制成的汤或粥。 ⑥自采庭前荠菜花:自己采摘庭院前的荠菜花。 ⑦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清明时节的描写。开头两句写清明时节,宫室内外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中
清明 新除小垒燕方谋,又拜晴蜂万户侯。 占破清明三五日,实封芍药一千头。 花间作梦碧蝴蝶,柳外谈禅黄栗留。 物物是题吟不尽,却烦酒作钓诗钩。 注释: - 新除小垒燕方谋:新的农事开始,燕子正在策划着什么。小垒指的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所搭建的临时住所。 - 又拜晴蜂万户侯:春天到来,勤劳的蜜蜂开始忙碌,它们被称为“万户侯”。 - 占破清明三五日:清明节的三天都被用来庆祝这个节日。 -
【注释】 饧面:用麦芽糖浆或白面制成的一种食品。寒不肯浓:指春寒料峭,不使饧面变稠。 人歌人哭:指清明节人们祭拜先人,或凭吊亲人、朋友的坟墓。 茭荡:水边的芦苇丛生之地。 西泠桥:在杭州西湖之畔,为古时杭州的名胜之一。百岁中:百年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清明时节的描写。首联点出清明的特点,即“寒不肯浓”,说明春天虽已到来,但气候仍然寒冷,没有春意。颔联则写人们如何度过这个节气
【解析】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写人,尾联写事。 【答案】 译文: 清明早晨,天刚放明,太阳从东南方的天际升起,欲把光芒投向高梁屋脊,可是它却被密密的柳枝遮掩着,只能斜射到横卧在塘上的杨柳树。清晨,厨师们忙着烧水做饭,用柴火煮食,熏衣室中飘荡着香气。清明时节,路上鲜风拂面,车马扬起了尘土,阳光下江水波光粼粼地泛出游船的倒影。清明时节,独有屈原流落他乡的人感叹芳华难再,我则悠闲自得地躺在那里
【诗句释义】 1. 汀草:指水边长着的草。汀:水滨。 2. 汀鸥:指水边的鸥鸟。 3. 度:飞越,越过。 4. 舍南舍北:指家宅附近的地方。舍南、北,泛指周围地区。 5. 竹叶:古代的一种酒杯形状像竹叶。 6. 春住:春天留住了。 7. 桃花逐水流:比喻春天很快就过去了。“桃花”与下句的“流水”相对应,表示时间的流逝。 【译文】 汀洲上生长的草木似乎在安慰愁绪,舍南舍北传来了鸠鸟的叫声
【注释】清明: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前后。高柳:高大的杨柳树。半天:天空。浑欲眠:像要睡觉似的。二毛:指年老的头发。苦上接篱边:苦闷地攀着篱笆。兴深杯杓怀山简:兴致很高时,想起《山简传》的故事。勾梦池塘忆惠连:用《文选》李善注引《襄阳耆旧传》说:“王逸少(献之),尝从会稽人得佳石枕。……后值大雷雨,梦有人以三百斛水灌顶,乃觉见王逸少在水上,甚快。问其所以,云:‘我王逸少也。’”钩:取、拿
《清明》 晚将曲蘖寄吾真,不道公当恕醉人。 欲学少年花压帽,却疑花笑及花嗔。 注释:将酒曲的嫩芽寄托给真实的自我,却没有预料到您会宽恕我的醉酒行为。我试图像少年一样将花朵压在自己的帽子上,但却怀疑它们是否在嘲笑和责骂。 赏析: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思考。诗中的“晚将曲蘖寄吾真”,意味着诗人将自己比作酿酒的人,将嫩芽寄托给了真实的自我
清明 前旬风雨逼清明,柳色天高雪絮轻。 冷落介推藏火月,寂寥潘令种花城。 军中踏鞠人穿域,门外吹篪客诧饧。 今日太官还直具,多年私邸隔朝缨。 注释: 清明:清明节,古代传统节日,在阳历的4月5日到7日之间。 前旬:十天之前。 风雨逼清明:指清明前的天气,风和雨都很大。 柳色天高雪絮轻:形容春天的景象。柳色是指柳树新绿的颜色,天高则表示天空很高很晴朗,雪絮是指飘落的雪花像柳絮一样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名句默写能力。在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寒”“江” “腻”“香” “客游”“愁事”“扬州鹤”。 【答案】 他乡逢冷食,故国隔长江。 薄雨膏犹腻,落红香满腔。 客游如梦醒,愁事被春降。 俄来雪一双
清明 杏火烧空泼眼明,游人荡桨渌芜城。 山歌惯习吴歈调,水戏终含楚些声。 草满池塘春涨浅,燕归帘幕午风轻。 踏青旧约谁能问,已喜年来粥有饧。 注释: - 清明: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四月四日前后,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会扫墓、踏青、吃清明团子等。 - 杏火烧空泼眼明:形容杏花盛开时,阳光照耀下,花瓣如火焰般燃烧,照亮了整个天空。 - 荡桨:划船。渌芜城:泛指水面上漂浮的草木
注释 1. 朝来阁雨喜新晴:早晨的一场细雨,喜的是终于停了。 2. 枝上绵蛮调好声:枝头的花儿开得正旺盛,发出美妙的声音。 3. 佳节莫将虚过了:节日里不要白白度过。 4. 人生赢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个清明时节呢! 赏析 《清明》,唐玄宗李隆基作于开元十一年(723)。诗人借清明天气的转好,抒发了对美好人生的珍惜之情。全诗语言浅近自然,清新明丽。诗人以“清明”为题,既点出了时令
这首诗出自《清明》。 诗句释义: 1. 梨花已经凋谢,没有叶子,柳树的枝条依然纤细,刚刚想要变长。 注释:梨花、匼匝、叶——梨花是诗中的主体,匼匝是形容其凋落的样子;叶是指梨树叶子,这里指梨花已过花期,叶子也已经掉落了。柳树则是诗人观察的对象,玲珑是指其枝条的细长和柔美,初欲绵则是指其枝条柔软而略带绵软的状态。 2. 寒食节和清明节常常被人们忽略,时间一晃而过,不知不觉就过去。 注释
【注释】 风:这里指秋风。好梦:美好的梦境。兰亭: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惊觉:被风吹醒。九子铃:古代的一种乐器,用九个铃做成。老眼:这里指年高眼花。无着处:没有着落的地方。倚楼:靠在楼上。检校:检查。树头青:树枝上新长出的绿叶。 【赏析】 《清明》这首诗是一首写清明时节感怀伤逝之作。前两句描写清明时节,作者在兰亭赏春图,春风拂面,好景良辰,但一觉醒来,却只听到风吹檐下的铃铎声,令人惆怅不已
【释义】:清明时节,一杯热酒洒在田垄上。东风吹起纸灰飘在空中。可怜中原大地一片荒凉,只见荒草遮住了坟墓。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三月初一,古人认为这个时节天气变暖,草木萌发生长,万物复苏,因此有春游踏青、祭祀先人等习俗。杯酒浓浇垄上春,东风吹起纸灰尘。可堪肠断中原路,草掩荒丘不见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诗人以清明节为背景,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赏析诗词,需要考生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思想情感、形象、意境、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分析,鉴赏评价的技巧和方法是: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去岁清明富水滨”句意是说,去年的清明节我到过富水边;“今年旧里遘芳辰”句意是说我在今年的清明节又来到了这里;“风流萧洒殊前日,花木依稀似故人”句意是说我的气派与风度与往日不同
【注释】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五或六日,此时万物生长、大地复苏。“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节日。 把酒寻花特地忙:把酒(指饮酒)寻花(指赏花)特别忙。 衰病起:因年老多病而起床。 神前:指寺庙中供奉神的地方,神龛之前。 新火:指刚烧好的香炉里的新火。 【译文】 每年每到清明时节,我都会带着酒杯去赏花,心情特别高兴。 今天早晨,由于年迈多病,从床上爬起来了,在神龛前点上了新的香。
诗句原文: 春风客里动经年,寂寞松楸入梦边。 斗酒谁为寒食奠,懒将杨柳插门前。 注释与赏析: - 春: 春天,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 风: 微风,带来凉爽和舒适的感觉。 - 客: 旅人,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漂泊。 - 动经年: 经过多年的变化和岁月的流逝。 - 寂寞: 感到孤独,无人陪伴。 - 松楸: 松树和棺材,常用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 - 梦边: 在梦中也感受到的孤独或怀念之情。 - 斗酒:
清明: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雨晴闲步涧边沙,行入荒林闻乱鸦。 雨后晴天,我在溪边的沙地上悠闲地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荒芜的树林里,听到树上乱哄哄的乌鸦在叫个不停。 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 寒食节时,清明时节让我感到惊喜,而温暖的春风和明媚的阳光使得我陶醉在盛开的梨花之中。 书生投老王官谷,壮士偷生漂母家。 一个书生为了生计而投靠到王宫的谷仓里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清明”是题目,是全诗的中心词。“清明”既是时令节气名称,又是祭扫先人、表达哀思的节日,所以诗中说“气候江吴异”,说明作者身居江南,而家乡却是寒冷的北方地区;“清明乃尔寒”中的“乃尔”即这样的意思,“老增丘墓感”中的“老增”指“老来增添”,意谓年事已高;“家家入”指家家户户都去扫墓;“梨花树树残”写的是春天的景象
注释 1. 清明: 指清明节,中国的传统节日,用于纪念先人。 2. 时节已春深:表明时间已经过了春天的一半。 3. 白发萧疏忽满簪:形容年老的人头发稀疏,发簪都掉落了。 4. 萍梗一生孤客恨:像浮萍和梗子一样漂泊无依,表达了一个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 5. 松楸(qiu):指墓地或墓碑,常用来象征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6. 浸花窗下分红影,插柳檐前借绿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画面,窗边有花朵映衬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通晓全诗大意,理解内容和思想情感。注意结合注解和词意理解诗句,理解诗句的含义及作用。 “律历调元气”,句中“律”指节律、节气,即古代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大暑七个节气为标准,划分一年四季;“元”指开始、第一,“元气”即自然界的生机。这二句是说节气的节律调节了自然界的生气。 “氛埃廓景风”,句中“氛埃”指烟尘、雾气
译文 清明时节,宝车簇拥着柳荫,独我宦游清味,默默沉吟。 野云未散山头暗,春水初生岸脚深。 万里松涛寒食泪,十年萍梗故园心。 狂风又卷残红去,飞落谁家无处寻。 注释 - 宝勒香轮簇柳阴:指清明节那天,车辆装饰华丽,香气四溢的车马簇拥在柳树的树荫下。 - 宦游清味独沉吟:指自己独自在旅途中品味清明的味道,心情沉重而沉思。 - 野云未散山头暗:描述清明时的天气,野云尚未散尽,天色昏暗。 -
诗句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行走之人,神情凄迷,烦闷不乐,仿佛灵魂与身体要分离一般。 注释: - 清明(二十四节气):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阳历的4月4日或5日。这个时期气候清爽明朗,但诗中主要描述的是特定时间节点的气氛和景象。 - 时节:时候的意思。描述了具体的时间点。 - 雨纷纷:形容细雨连绵不断的样子。 - 路上:指的是在道路上行走的人们。 - 欲断魂
注释: 江南三月,暮春时节,清明节前五日。 红杏园林经过初过雨的滋润,显得更加鲜嫩;绿杨庭院,欲生薄烟。 没有花也没有酒来伤悲今日,麦子丰收,蚕丝丰满,比去年更好。 却奇怪山中的春天来得这么早,树林深处有蝉在鸣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清明时节江南景色的诗作。诗人以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感受捕捉到了清明时节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表达了对大自然、生命以及生活的赞美之情。
注释:清明时节,天总是阴雨绵绵,黄色的菊花生长在深长的麦苗之间。我懒得行走,却登上高楼远望,烟雾笼罩住了前村的一半林木。 赏析:这首五言绝句,以清明时节的阴雨景象和作者登楼远眺的情景为主,描写了诗人在清明节这天的心情。全诗意境清新,画面宁静,语言简洁,富有诗意,是一首很好的写景诗
注释: 1. 挟弹飞觥迹已陈:携带弓箭,在酒杯中留下足迹已经很久。 2. 赏心事去负芳辰:赏心乐事都随着春天的离去而消逝了。 3. 数经风雨花尤厄:经历了多次的风雨,花朵依然遭受着困境。 4. 试说关山柳亦颦:试着说说那些在关山之上的柳树也因愁苦而皱眉。 5. 人到苍皤方觉老:等到头发变白时才感到自己变老了。 6. 天无红绿不成春:没有红色的花朵和绿色的叶片,就没有春天的美丽。 7.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色以及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所感、所见、所想、所醉。全诗意境开阔,气象恢弘,笔力雄健,情韵悠长。 【答案】 译文: 老之将至令人惊心,春天来临又念物华新美。 青烟缭绕着百六日,同社人家有两三家。 醉后撑开风快船,歌罢满路都是花。 江水万里情意长,孤独地送走残霞归舟。 赏析: 首联“老去惊时节,春来念物华。”点明时间是清明时节,抒发了作者年老时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诗的内容和把握其思想情感,然后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最后再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清明”是题目,写诗人在清明节这天触景生情。“欲赋春华状不成,微风微雨又清明”,首两句点明时令,写清明时节的景色。作者欲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不得,只好借景抒情。“欲赋春华状不成”,春花烂漫,生机盎然,作者欲赋之而心有余悸,故不能成文。“微风微雨又清明”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小院春阴满槛花,淡红微绿自芳华。 - 解释:庭院里春天的气息很浓,阳光透过花窗映照在栏杆上,使得花朵显得更加鲜艳。 - 注释:小院:指的是一个较小的院子。春阴:春天的阴霾,也指春天的景色。槛花:栏杆上的花朵。淡红、微绿:描述花朵的颜色。芳华:美好的时光。 -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庭院内的春光美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注释:杨柳的枝条挂着淡淡的青烟,榆树的火光映衬着新日。家家户户的巷陌中传来了歌声。 厚重的帘幕还没有卷起,人们就已经开始梳洗打扮。屋檐外微微有些寒冷,天刚刚放晴。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杨柳、榆树和人家巷陌中的唱歌声,展现了春日清晨的美丽景象。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如“杨柳青烟”、“榆火新”等,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清明 既喜寒食晴,复值清明雨。 山空洗雨花,零落蔽泥土。 修林发新叶,青绿粲莫数。 虽云风日异,景物俱可睹。 译文: 清明时节,既喜寒食的晴朗天气,又恰逢清明的降雨。 山林空寂中洗涤着雨水留下的花朵,花瓣零落遮蔽着泥土。 茂密的树林长出了新的嫩叶,绿叶繁茂闪烁着光芒。 虽然春风和阳光不同寻常,景物依旧随处可见。 农人在田间劳作,犁锄声动,更让人爱这辛勤的农事。 人们心情舒畅,悠闲自得
【注释】 踏歌:边走边唱。槌鼓:打鼓。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后十五天。霏霏:纷纷落下的样子。弄晴:转阴为晴。心上事:指心中所牵挂的事。春风楼:妓院名,即“花楼”。 【赏析】 《清明》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踏歌击鼓,准备迎接春天到来的情景;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感慨:唤起了十年来心中萦绕的往事,听到春风楼上卖花声,勾起了旧日的情思。全诗意境优美
清明 清明时节,便感时光已近长夏,温暖风拂来,蚕儿即将吐丝成茧。 头戴帽子知发少,衣薄喜身轻快。 初生的嫩竹,青青穿行于水面,繁茂的树叶遮天蔽日,绿荫满城。 早上起来试新火,茶鼎边听松声清越。 注释: 1. 清明时节:清明节是一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标志着春季的结束和夏季的开始。这个时候天气渐暖,万物复苏。 2. 近长夏:指接近夏天,长夏是指农历五月初到七月中旬的这段时间,气候温暖
清明 清明今日是,原上一经过。 新葬冢无数,未来人更多。 此生曾悟否,不乐复如何。 莫待浇坟土,樽前且醉歌。 释义与赏析: - 清明:本诗以清明为题,描绘了清明节时的场景和心情。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烈,同时也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候,诗人通过描写这个传统节日的习俗,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 - 今日是,原上一经过:诗人在清明这一天来到墓地,看着原野上经过的车辆和行人
【解析】 此诗为五言律诗。首联“园幽春去远,山暗绿初成”,写景中寓情。春天已经过去很久了,园子显得幽静,而山上的绿色刚刚开始形成。颔联“雨过林姿润,风回池面平”写雨后和风吹拂后的景色。雨过天晴,树林的颜色更加润泽;风吹过来,水边的池塘也恢复了宁静。颈联“十年空潦倒,万里近清明”,是诗人抒发感慨的句子。诗人说:我已经漂泊流浪了十年,如今又接近清明节,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尾联“泪尽新阡树,如今青叶生”
清明 寒食又清时,连阴得暂晴。 欲知春事晚,已见绿阴成。 蝶有俱飞逐,鸟仍求友声。 春衣期暖至,短褐尚寒生。 译文: 清明节的寒食节又到了,连绵的阴雨后天气转晴了。想知道春天的事情什么时候结束,已经看到绿叶长成了一片。蝴蝶们一同飞舞着寻找伴侣,鸟儿们仍然互相呼唤着声音。春天的衣服期待温暖的到来,而粗布短衣仍旧感觉寒冷。 注释: - 寒食(hán shí): 清明节前一天的节日,人们吃冷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诗歌进行具体分析。本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杨柳青青烟柳绿,榆红似火新雨余。”这是描写春天的景致,杨柳
【注释】 堤:堤岸。寻春:寻找春天的意思。步较迟:步履缓慢,表示对春天的珍惜。差池:错落不齐,此指燕子飞得参差不齐。南楼:古时多指帝王的宫殿或园林的高楼,这里指代闺阁。烟雨:烟雾和细雨。佳人:美丽的女子。堕泪时:流泪的时候。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在清明时节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清明踏青时的情景。“堤上寻春步较迟”,意思是说作者在堤上寻找春景,却因为走得很慢而感到有些遗憾
注释 - 寒食: 清明节的前一天,人们会吃冷食以驱邪。 - 家家拜扫辰: 每个家庭都进行祭祀扫墓的活动。 - 酒杯难醉土: 由于是墓地,所以饮酒难以醉心。 - 泪眼不知春: 春天的到来使人感伤,但眼中的泪水却无法表达这种情感。 - 旧冢连新冢: 过去和现在的坟墓相连,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 今人叹昔人: 当代人感慨过去的人和事。 - 路傍无主认: 在墓地的路上,没有墓碑可以辨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韩偓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与李商隐、杜牧、罗隐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风格豪放,富有情感色彩,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表现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客路驱驰足自怜,壮怀消歇在花先。 - “客路驱驰”指的是在外旅行或奔波忙碌的生活状态,这里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四处奔波的辛酸和无奈。 -
【注释】 鸣珂:古代用玉、角装饰的车轴。振毂:车轮转动的声音。重城:指京城。春日绵绵:春天的天气,绵绵细雨连绵不断。老燕莺:燕子与黄鹂的合称,此处指春天的鸟。碧鸡坊:位于长安城的东面,是长安城内的一个繁华街区,这里有很多酒楼茶馆等供人游乐的地方。澹随流水: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赏析】 《清明》这首诗写在清明时节,诗人闲居长安,心情宁静,不急于出城赏春游景,而是选择在碧鸡坊外居住
注释:清明时节,村村的榆树火苗在碧绿的烟雾中闪烁新绿,清明节过后,人们纷纷回家拜祭扫墓。城里的人多数白发苍苍,而外出游玩的年轻人却依然年轻活力。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乡村景象和城市风貌。诗中通过对比,突出了清明节后人们的不同状态。在农村,人们忙着拜祭扫墓,而城市里则显得有些冷清。然而,城市的繁华与农村的自然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人们对清明节的重视
【注释】 1. 寒食:在清明节前一天。 2. 都下:京城。跃马,骑马奔驰。 3. 恰恰:形容莺鸣声悦耳动听。 【赏析】 “避难不知寒食,和愁又过清明。”是说因为躲避战乱的缘故而不知道寒食节,又因愁苦而错过了清明节。 “都下纷纷跃马,湖边恰恰啼莺。”是说京城里人们纷纷骑马奔走,湖边正有鸟儿啼叫。 全诗以避乱为由,抒发了诗人的愁思,语言简炼,意境深远
注释: 1. 清明:指清明节。 2. 忧怀不知春:担心国事,无心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3. 病雨门日闭:因为疾病和雨天,无法外出扫墓。 4. 今晨又清明:今天又是清明节。 5. 倏忽如梦寐:突然之间,如同梦境一般。 6. 茫茫宇宙间,扰扰干戈际: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战争不断发生。 7. 寥寥邑里旧,莽莽身首异:虽然家乡依然存在,但人们却已经死去。 8. 悲风起平原,鬼泣海为泪:悲哀的风吹过平原
解析: 第一句:“清明” - 释义:清明节,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这是传统节日中重要的一个,用于祭祖和扫墓。 - 译文:"清明节" 第二句:“寒食清明失旧期” - 注释:寒食节,与清明节同属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4天(大约是清明节前20天左右),但因为天气原因,这个时间经常推迟或提前。 - 赏析:这句反映了诗人在清明节期间对节日习俗变迁的关注
注释: 花闻花落总无情,赢得诗人百感生。这句诗的意思是:花虽然能闻到花的香味,但是看到花瓣落下总是无动于衷,这让我作为诗人感到无比悲伤。 今日东兰看梨雪,坡仙去后岁清明。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天在东兰观看梨花,仿佛看到了坡仙离去后的清明景象。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为主题,通过描绘花的无情和梨的雪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和对逝去朋友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
【注释】 涳蒙:小雨。细雨:小雨。松楸:墓地旁的树木。乱后:战乱之后。人家哭未休:战乱后的百姓还在哭泣。 几处:四处。烧钱:烧纸钱。蛱蝶:蝴蝶。三丫:三株柳树。无主:无人祭祀。精魂:亡灵。作祟:捣乱,害人。狂魂语:指亡灵的骚扰。新鬼:死去的人。衔冤:含冤受屈。旧鬼:已故之人。愁:忧愁。禁烟:禁止烟火。兵燹:战乱。 【译文】 小雨淋湿了墓地边松树,战乱以后人家还在哀泣。四处烧纸钱引来蝴蝶
清明又向客中过,忆著家山事若何。 未及扫松徒怅恨,偶因得句漫吟哦。 六旬身世忧怀少,九十春光阴雨多。 对景岂宜虚负却,把杯须拚醉颜酡。 注释: 1. 清明又向客中过,忆著家山事若何。:清明节又到了,我正在外地游历,心中思念着家乡的山川和家乡的亲人。 2. 未及扫松徒怅恨,偶因得句漫吟哦。:我还没有来得及清理一下墓地上的松枝(表示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就感到惆怅遗憾。偶尔有感而发,随便吟咏几句诗。
诗句:花开花落总无情,赢得诗人百感生。 注释: 1. 花开花落总无情:这里的“无情”并非指自然界的冷酷无情,而是表达了一种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力量。这种力量让花儿在盛开时绚烂美丽,又在凋零时黯然离场,让人不禁感慨生命的无常。 2. 赢得诗人百感生: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因为观察到了花的这一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各种情感和感慨。这些情感和感慨是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诗句:水落浑黄风晦冥,不知节物是清明。道旁新冢悲欢尽,柳下长亭聚散轻。门静秋千归燕逐,沙寒笭箵过鱼惊。河南禁酒河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 诗歌翻译与注释 “水落浑黄风晦冥,不知节物是清明。道旁新冢悲欢尽,柳下长亭聚散轻。” - 注释: 这是一首描绘清明节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清明时节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首句“水落”暗示了天气的变化,而“浑黄”则传达出一种朦胧而暗淡的光线
诗句解释 1 落花芳草燕争飞:描述了春天的景象,花瓣飘落,草木葱郁,小燕子在空中飞舞追逐。 2. 寒食清明客未归: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日,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而诗人的友人尚未归来。 3. 山远定劳慈母望:由于距离遥远,作者的慈母一定会在山上望着他,思念他。 4. 地偏真与故交违: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作者的老朋友可能已经因为各种原因而疏远。 5. 十年书剑嗟何补:作者感叹过去十年的时间
清明 此日长安陌,光辉自玉珂。 禁烟寒旧少,愁鬼岁新多。 满地谋生拙,殊方逼逝过。 未须推物理,天地竟如何。 注释: 1. 此日长安陌:这一天是清明节,长安街上人很多,显得特别热闹。 2. 光辉自玉珂:形容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光彩夺目。 3. 禁烟寒旧少,愁鬼岁新多: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但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们的心情却变得沉重,因为这一年又过去了,而忧愁和恐惧也随之增加。 4.
清明 去年寒食雨花台,冉冉春明又客杯。 南北天涯萍水合,阴晴风日柳烟开。 高斋罗雀双扉静,塞上鸣笳万骑回。 凭槛清吟天莫莫,行藏飘泊野云催。 注释: 1. 去年寒食雨花台: 指去年(2022年)寒食节那天,在花台(南京的著名景点之一)下雨的景象。 2. 冉冉春明又客杯: 春意渐浓,又到了清明节这一天,诗人独自在客居之地举杯饮酒。 3. 南北天涯萍水合:
注释: - 清明:指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用于祭祀扫墓。 - 丽日:晴朗的日子。 - 繁花:盛开的花朵。 - 照仲春:照耀在春天。 - 感时清泪一沾巾:感受到时事的凄凉,泪水沾湿了巾帕。 - 可怜芳草添新冢: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芳草覆盖了新的坟墓。 - 犹是去年拜墓人:仍然还是去年去墓地祭拜的人。 译文: 在明媚的春天里,满园的花朵绽放,照亮了整个仲春。然而,面对这美好的景象
这首诗描绘的是清明节时,诗人在郊外游玩的情景。下面是逐句释义: 第1句: 碧草晴川丽,游人与渺然。 注释: “碧草”指的是绿色的草地;“晴川”指的是晴朗的江河;“丽”是美丽的意思;“游人”指的是游客;“渺然”是遥远、模糊的样子。整句诗的意思是:在晴朗的天气下,绿色草地上,远处的游人显得模糊而遥远。 第2句: 岁时聊杖履,儿女更秋千。 注释: “岁时”指的是每年的这个时候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感情、赏析作品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把握关键词语“寒食”“东风吹柳条”“高冢”“麒麟”“泉下骨”“提壶拜扫人”等词语的意象和意境,并结合全诗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 清明(节) 寒食东风草色新,累累高冢卧麒麟。 可怜泉下千年骨,曾作提壶拜扫人。 注释: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这天禁火冷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色和作者的思乡之情。下面我将逐句进行翻译并加上相应的注释。 1. 寒烟细柳暗前津,客路清明倍怆神。 【注释】:冷清的烟雾笼罩着柳树,前边是渡口,清明时节更让人感到忧伤。 【赏析】:这里通过描绘寒烟、细柳等元素来营造一种清冷的气氛,同时也点出时间(清明),使读者能立即感受到诗中的意境。"客路"二字表明诗人此时身处旅途之中,增加了诗句的背景感
【注释】 ①弱女紫丝筐:指清明节时,妇女采摘清明茶的习俗。紫丝筐是盛放茶叶的器皿。②藤花刺路傍:清明时节,路边的野花盛开,像针尖一样扎着行人。③柳繁风絮乱:形容春风中柳枝飘荡,柳絮随风飘舞。④波浅水茅香:水面上浮着一些香草,如菖蒲、艾叶等。⑤老学耕田法:指老年人学习耕种的方法,以保持身体健康。⑥贫添省事方:贫穷的人通过节省开支来维持生活。⑦头茶与鲜笋:清明节时人们会采摘嫩芽制作成茶,称为“头茶”
清明 钻燧青烟起,看花旧国迷。 绿杨萦绪发,黄鸟傍愁啼。 歌去终逃禄,吟来异执圭。 故园松槚泪,遥寄岭云西。 注释: 1. 钻燧:古代的一种钻木取火法,即用钻子钻木产生火花取火。 2. 看花:观赏花朵。 3. 旧国:指故都、故乡。 4. 萦:缠绕。 5. 黄鸟:黄莺。 6. 歌去:唱歌离去。 7. 终逃禄:最终摆脱了官禄的束缚。 8. 吟来:吟诗而来。 9. 异执圭:拿着不同寻常的手杖。 10.
清明 梦回洛社谁倾盖,独乐园门懒亦开。 莺蝶不禁春共醉,笙歌犹自日相催。 风光次第新开冻,烟雨青黄渐熟梅。 我有龙山千载恨,直应挥泪洒蒿莱。 注释:我梦回到当年与朋友们在洛社的聚会之地,谁能再与我倾盖而谈呢?独自漫步在乐园门旁,懒得去打开它。春天里,鸟儿和蝴蝶都沉醉在这美好的景色中,无法自拔。虽然笙歌不绝于耳,但阳光还是催促着人们早早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春风逐渐解冻,雨水滋润着大地
清明 处处踏青寒食雨,家家送纸北邙坟。 直饶蜡屐同安石,不辨流觞似右军。 人莫度量春易暮,花应相笑乐难均。 西方寇盗恣充斥,多少未招无主魂。 注释: 1. 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是扫墓,人们会去墓地祭扫祖先,以示纪念和怀念。 2. 踏青:春天时去郊外踏青赏花的活动,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3. 寒食雨: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两天,人们会吃冷食以消寒,而雨水则可能带来湿气,使人感到不适。 4. 送纸
清明 岁岁清明日,家家哭垄头。 昔人一旦去,存者千年忧。 野暗浮云色,田分涧水流。 九原如可作,应更为予谋。 注释解析: 1. 岁岁清明日,家家哭垄头:每年清明节时,每家每户都聚集在墓前,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哀悼。 2. 昔人一旦去,存者千年忧:指那些已经去世的人,留给活着的人的是无尽的忧虑和思念。 3. 野暗浮云色,田分涧水流:描述春天田野中的景象,云色阴暗、水流分散,给人一种荒凉感。 4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今日还留昨日寒,一年春又客中拚”,意思是:今日依然留着昨天的余寒,一年春光在客居中度过。“太湖石畔柴门影,鱼咂飞花上钓滩”,意思是:在太湖石畔,我那简陋的柴门映出斑驳的影子,鱼儿在飞花上跳跃咬食,我则在垂钓的滩头。 【答案】 译文: 今天还是留下了昨天的余寒,一年春光又在旅居中度过了。 在太湖石畔我那简陋的柴门映出斑驳的影子,鱼儿在飞花上跳跃咬食
【解析】 此诗是诗人为官京城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初试春衫出禁城”,点明清明时节,诗人初穿春衣,走出京城,踏上了踏青的旅程。次句“轻烟晴日是清明”,“轻烟”与“晴日”相衬,渲染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第三句“南望乡关天万里”,“南望”表明了诗人的目的地是南方,而“天万里”则写出了诗人所要跨越的地域距离,也暗含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失望之情。最后一句“凤山云树独含情”,凤山即凤凰山
清明 十载长安似浪游,乘春时出紫宸楼。 不知故国松楸绿,依旧东风锦水头。 【注释】: 1. 长安:指唐代的都城,今北京城。 2. 紫宸楼:皇帝的办公和居住之地。 3. 松楸(qiū):松木棺材,代称坟墓。 4. 锦水头:即“锦江头”,锦江在成都,是成都的一条大河流。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的诗。诗人回忆了十年前离开长安的日子,那时他像海浪一样在长安城四处游荡,现在他已经十年没有回过长安了
【注释】 ①三春:指一年中的三个春季。忽已二:忽然已是清明时节。旅邸:旅馆。②离离:繁茂的样子。③上邱:指故里、家乡,上文“莫展上邱情”即不要向故乡展示自己的哀伤之情。④邈(miǎo):远远地,这里指遥远地。⑤乱云:指纷乱的云。 【赏析】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清明时节的景色和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写得情景交融,凄婉动人。 全诗四句一气呵成
《清明》 桃花结实柳花繁,寒气初降晓日温。 陇上鹃传三月语,枝头风到几花番。 新烟隧改家家火,扫墓人归处处村。 周野小梅青草长,杏饧麦粥怅黄昏。 译文: 桃花盛开柳絮飘落,寒气初升太阳温暖。 陇山上杜鹃声声啼叫,树枝随风摇曳花瓣纷飞。 炊烟升起家中灯火通明,扫墓的人们归来村庄。 田野上的小梅青青草地,杏糖和麦粥让人愁绪满腔。 注释: 1. 桃花结实:指春天桃花盛开时,花朵结果实。 2.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去年不到垄邱前,江上又逢拜扫天。 - “去年”指的是上一年,“不到垄邱前”表示去年这个时候没有到田埂上扫墓,“垄邱”指田埂或坟墓前的空地。 - “江上”可能指的是江河之上的某个地点,如江边,“又逢拜扫”意为再次遇到扫墓这一传统习俗。 - 整句表达的是今年又到了清明时节,人们会到江上扫墓祭祖的情景。 2. 花落花开春事急,帆来帆去客怀牵。 -
【注释】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既属于节气又属于节令的节气。此时天气晴朗温暖,万物皆显春意,正是出游的好时节。 自可游:可以游玩。 窃将:暗自打算。 乐事:快乐的事。 闲愁:忧愁。 落花烟里:落花飘荡在烟雾之中,形容春天的景色。 从春酌:在春天里饮酒。 细柳风前:细柳风中,指春风拂动的景象。 纵野讴:放声歌唱。 去岁陇添今岁墓:去年的山丘上增加了新坟。 千年人误百年谋
注释: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上了柳树,一片新绿。然而在北邙山,那片荒草已经将麒麟的坟墓掩盖住了。闺中女子对先贤的墓地并不熟悉,只是对着书堆拜读古人的文章而已。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先贤墓地的无知和对书籍的崇拜。通过对比北邙山荒芜的墓地和家中种满柳树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无知和对知识的渴望之情。同时,诗中的“麒麟”一词也暗示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
【注释】 1. 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 2. 大风起:风势很大。 3. 纸钱飞作灰:指焚烧纸钱。 4. 新墓旧坟:指死者的坟墓。 5. 哀哀哭不已:哭泣不止。 6. 百役转沟壑:各种徭役都转向山沟里去了。 7. 首丘:指老牛,因为头总是朝向故乡,所以称“首丘”。 8. 朝廷自忠厚:朝廷本身是忠诚善良的。 9. 恻然念无祀(yù):恻然:悲痛的样子;念:想;无祀
【注释】 1.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天气晴朗时祭祖扫墓。 2. 都邑家家出城阙:城里的人家纷纷走出城门,指外出扫墓。 3. 担头:挑着担子的人。 4. 芳醑洒荒原:把美酒洒在荒野上。 5. 纸钱:用纸做成的钱。 6. 何累累:多么多啊。 7. 蓬颗:蓬草,这里指坟墓。 8. 嗟嗟:感叹词。 9. 毵毵(sān shān):形容头发白而长的样子。 【赏析】
注释:我在京华逗留了将近十天,又见到了东风御柳斜。客居之地不愿看到佳节过去,借人亭馆去看梨花。 赏析: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谪之后,时在长安。清明时节,春风和煦,正是赏花观柳的佳日。然而诗人却在京城中度过了近旬的时光,却只见到东风御柳斜,不禁感到遗憾。他不愿意过节,因为客居异地,没有亲人朋友陪伴,无法享受节日的快乐。所以诗人选择了去别人家看梨花,这也是一种别样的过节方式吧!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清明 西南天一方,风沙惨日色。 欲陟彼高处,支离自不力。 满道飞纸钱,我且将安适。 塞上小儿女,哭声一何极。 译文: 在西南的天地之间,风沙弥漫,天色惨淡。 想要攀登到高处,身体却显得支离破碎,力量不足。 道路上到处都是烧纸钱,我只好暂且找个地方休息了。 边疆上的少年男女,他们哭泣的声音真是让人心碎。 他们的哭泣声音如此凄厉,以至于连那些熟悉他们身世的人都无法理解。 抱着书卷躺在床上睡觉
注释 1. 清明山郭黯朝晖: 清明节时,山间的城郭显得阴暗,因为清晨的阳光并不明媚。 2. 去国离家长翠微: 离开国家,离开了家乡周围的青山绿水。 3. 青草冢边一鸟下: 坟墓旁边的青草地上,一只鸟儿落下休息。 4. 白杨堆里几人归: 在白杨树丛中,有几个人影归来。 5. 寒烟万里迷春树: 远处的烟云笼罩着春天的树木,使得它们变得模糊不清。 6. 细雨遥天溅客衣: 细雨从远方的天际洒落
【注释】 ①细雨:小雨。②侯门:指显贵之家。③住山情:留恋山中之情,意即山居之情。 译文: 在清明节的夜晚,臣下们赐火,这已经是很久没有的事情了。春花烂漫,浅红深绿,过尽这短暂的一生。 清明时节已经过了三月,听到啼鹃声,正五更天里。 贵族人家尽情地饮酒,直到落花飘零才醉倒。马背上的人还清醒,拂着柳树轻轻前行。 抚景不胜愁蝶梦,因人空切住山情。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清明夜宴的七言律诗,描写了清明之夜
【注释】 轻寒天气半晴时,陇麦畦桑绿渐肥。陇(lǒng):山间小道。 谁与试烟传蜡烛,且谋沽酒典春衣。谁:指什么人。 典:借,典当。 杜鹃(duju):即杜鹃鸟,传说是古蜀国国王杜宇的化身,相传其死后化为子规(即杜鹃)。 【赏析】 《清明》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此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农村景色及农家生活。首句写清明时节天气尚寒而天已放晴,次句写农人正在忙于春耕。三四两句写清明时节的民俗活动
诗句释义与赏析 清明 - 淑气催花信:春天的清新气息促使花朵绽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轻黄著柳丝:柳树的枝条上挂着淡淡的黄色,增添了春天的色彩和生机。 译文: 春天的气息催开了花儿,轻盈的柳枝挂满了黄色的细丝。 人烟寒食后 -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人们禁火吃冷食,纪念古时的忠臣介子推。 - 人烟:指清明节期间的人们逐渐增多。 译文: 在寒食节之后,人烟逐渐增多,人们开始忙碌起来。
清明 柳暗春城絮正飞,晓寒犹怯试罗衣。 尘中车马香风隘,墙里秋千笑语稀。 炊散榆烟来客舍,香随杏酪到邻扉。 相逢日暮天街上,无处游人不醉归。 注释: 1、柳暗春城:春天的京城,柳树茂密遮天蔽日。 2、絮:柳絮,柳絮飘扬。 3、晓寒犹怯:早晨的寒冷仍让人感觉不适。 4、试罗衣:试穿新做的衣裳。 5、尘中:指京城繁华的街道上。 6、车马香风隘:车马扬起的尘土和飘散的香气让空气变得狭窄。 7、墙里
在家常服食,无怒已经年。 五岳寻师遍,孤琴共影眠。 南魂迷黑齿,北首极幽燕。 未化辽东鹤,何当省墓田。 注释与赏析 1. 在家常服食,无怒已经年: - 解释: 在家中常穿着平常的服饰,没有愤怒的情绪已经很多年了。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他选择了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没有因为外界的纷扰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2. 五岳寻师遍,孤琴共影眠: - 解释:
【注释】 ①薄:迫近。 ②篱外新秧短似针:新插的秧苗细长,像针一样。 ③缚草象人田畔立:用草扎成人的形状在田间站立。 ④借他风力逐飞禽:利用自然的力量,捕捉飞鸟。 【赏析】 此诗写清明时节农村田野的景象。首句“清明日薄昼阴阴”,是说清明天气阴沉,白天也看不见阳光。次句“篱外新秧短似针”,是说新插的秧苗又细又长,就像小针刺在篱笆外面一样。第三、四句写农民在田间利用自然力量,捉拿野禽。 全诗语言朴实
《清明》 驿路春将暮,江流夜不停。 孤舟随去住,一雨过清明。 野墓芊芊草,荒原树树莺。 临风闲纵目,乡国倍关情。 注释与赏析: 1. 驿路春将暮,江流夜不停。 译文:驿站的路上春天即将过去,江水在夜里依旧流淌不息。 注释:驿路,这里指的是通往他乡的路途,暗指游子的旅程。春将暮,春天即将结束,暗示着离别的季节。江流夜不停,夜晚的江水依然在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 赏析
诗句解析与赏析: 1. “昨日街头初禁烟,今日清明烟火传。” - 注释:昨天街道上还弥漫着烟雾,今天清明节的烟火开始传播。 - 译文:昨天街头上还弥漫着烟雾,今天是清明节,烟火已经四处传播。 2. “家家齐上坟头拜,更剪荆榛挂纸钱。” - 注释:每家每户都带着香去祭扫墓地,人们还在荆榛丛中挂纸钱。 - 译文:每个家庭都带着香去祭扫墓地,还在荆榛丛中挂纸钱。 3. “东郊古碑翳荒草
【注释】 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5日至6日之间。此时天气转暖,草木发荣,春色宜人。 2. 桃花雨:即春雨,春季雨水较多,所以称春雨为桃花雨。 3. 菜花:泛指各种野花。 4. 垂杨:杨柳。 5. 绿粉墙:绿色的墙壁。 6. 小楼:低矮的楼阁。 7. 新燕子:刚飞来筑巢的燕子。 8.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的风景图画
诗句赏析: 诗歌原文: 弹指光阴百六时,故乡景物转凄其。 碧桃影里停游骑,红杏村中认酒旗。 细雨楼台飞燕子,春风帘幕啭莺儿。 不知此日关门柳,羌笛声中馀几枝。 注释与译文: 这首诗描述了清明节的景色以及作者对这个节日的情感体验。诗中的“清明”指的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阳历4月4日或5日举行,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个时期天气开始转暖,万物复苏,人们通常会通过扫墓
注释 1.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四月初一。 2. 禁烟时节野烟屯:指清明节时节田野间弥漫着烟雾。禁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人们会扫墓,同时点燃香烛以纪念逝去的亲人。 3. 恻恻寒多独掩门:描述天气寒冷,独自一人关门的情景,可能是诗人感到凄凉或孤独。 4. 入夜雨声偏破梦:指夜晚时分,雨水敲打窗户的声音特别响亮,打破了诗人的美梦。 5. 一年花事暗惊魂:暗示春天的到来
爱此清明耐晓凉,偏逢置闰较春长。 上林谁是探花手,桃李争看出棘墙。 诗句释义: 1. “爱此清明耐晓凉”:“爱此”表达了诗人对清明节日的喜爱和珍惜,而“清明”则直接点明了时间与节日名称。这里的“耐晓凉”描绘了清晨时分清凉宜人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初春的清新与宁静。 2. “偏逢置闰较春长”:这句表达了在特定历法(置闰)的影响下,清明节比平常日子要长出一些,增添了几分特殊意义
【注释】: 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 2. 风风雨雨:形容天气多变。 3. 皇都:指唐朝的长安城。 4. 锦程:形容春色美好。 5. 矮檐:低矮的小房子。 6. 卖饧:古代的一种食品。 7. 赏析: 这首词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对京城春天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译文】: 清明时节,风风雨雨渐近清明,草色已变,皇都的美景尽现眼前
注释: 1. 曾记琼林预宴年:曾,过去;琼林,指皇家园林;宴,指宴会;年,指年份。意思是曾经在皇家园林中参加过预选的宴会。 2. 朱樱灼灼灿华筵:朱樱,指红色的果实;灼灼,指鲜艳;灿,指灿烂;华筵,指华丽的宴会。意思是红色的果实鲜艳夺目,照亮了华丽的宴会。 3. 当时上已重经过:上已,古代农历三月初三,也是清明节;重经过,再次经过。意思是再次经过这个节日。 4. 差觉今春又占先:差,几乎;觉
【注释】 又逢蕊榜放春官,消息东风尚殢寒:蕊榜即进士榜。放春官指皇帝下诏选授各州刺史等官。东风吹寒:东风初起,天气尚寒。 偏是热中人不觉:热中人,比喻心性浮躁、热衷功名的人。 看花早已是长安:意谓自己早就来到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了。 【赏析】 这首诗写于清明时节,诗人以春风为喻,抒发了对名利的渴望和追求之情。前两句写春风已至,而自己却尚未到长安应试;后两句写自己早已在长安等待,准备参加科考
清明 渡海五千里,离家三四年。 春归同是客,老健竟如仙。 鹤阜炫杯珓,鸳江竞管弦。 南郊风景好,纪丽有谁编。 注释 1. 渡海五千里:形容旅途遥远,跨越了漫长的海洋。 2. 离家三四年:离家已经有三四年之久。 3. 春归同是客:春天回来的人都是异乡的客人。 4. 老健竟如仙:即使年纪大了,却像神仙一样健康。 5. 鹤阜炫杯珓:在鹤阜观赏投掷骰子的活动。 6. 鸳江竞管弦
诗句解析 第1句:“次第名花斗艳妆” - 关键词:次第、名花、斗艳妆 - 注释:此处“次第”指的是次序或顺序,意味着各种花卉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而“名花”则通常指的是那些被人们广泛称赞的美丽花朵。这里形容的是春天里,花园中的各种花卉争奇斗艳,宛如精心打扮的妆容。 - 赏析:诗人通过这个画面,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色彩斑斓的花园景象。这种写法不仅生动形象,还蕴含着对春天美好时光的赞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清明”是题目,要求分析其含义,注意“清明”的字面意思:天气晴朗明亮,没有一点阴暗;明净、明朗;清静肃穆,也指祭拜先人的节日。所以本诗的意思是:春雨连绵不断地滋润着池塘,使碧绿的池水涨得满满的。竹林里长出嫩笋,直穿台阶和走廊。我不需要再去制做青精饭了,只是喜欢新来的玉版师傅。玉版,即玉版桥,在浙江省杭州市。 【答案】 译文:春雨连绵不断地滋润着池塘
清明 不扫先人冢,于今又一年。 沧桑悲故里,烽火接新烟。 哭野多因战,招魂半在田。 眼看墦祭者,不觉泪涟涟。 --- 注释: 1. 不扫先人冢:表示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怀念,不去清理他们的坟墓。 2. 于今又一年:意味着时光飞逝,又是一年的清明节。 3. 沧桑悲故里:指岁月变迁,家乡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悲伤。 4. 烽火接新烟:形容战争频繁,硝烟四起的景象。 5. 哭野多因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个句子的逐词解析: 1. "依依杨柳近清明,禁火初烟雨乍晴。" - 释义:杨柳在春天里依依不舍地摇摆,正值清明节,禁火时节刚刚过去,天空中飘来细雨,突然间晴朗起来。 - 关键词:清明、禁火、杨柳、细雨、晴朗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春季的景象,杨柳随风摇曳,清明节的氛围中夹杂着细雨和晴朗的天空,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2.
清明 落落逢佳节,闲愁病里深。片云来客梦,芳草乱乡心。 不尽风花泪,何堪水竹吟。家山遗故垄,松柏意森森。 注释: 1. 诗句“落落逢佳节”中的“落落”表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而“佳节”则是指清明节这种特殊的节日。 2. “闲愁病里深”中的“闲愁”指的是诗人内心的忧愁,这些忧愁是由于疾病引起的,而“深”则表示这些忧愁深深地困扰着诗人。 3. “片云来客梦”中的“片云”可能是指天空中飘散的云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鉴赏诗词要遵循以下方法: (1) 知人论世: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词中的相关意象、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来理解作品。 (2) 把握意境:注意抓住诗歌中表现情感的物象,如“桃花”“柳”“春禽”等,体会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感受。 (3) 赏析技巧:从修辞、表达技巧、结构布局、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 分析作用: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
清明 离离花影压栏干,客里春光愁里看。 注释: - 离离:稀疏的样子,指花影稀疏。 - 压:覆盖,遮挡。 - 栏干:栏杆。 - 客里:客舍中。 - 春光:春天的景色。 - 愁里:心中忧愁。 -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清明节的景象和游人的心情。诗人以稀疏的花影为背景,描绘了清明节时的情景。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清明》是一首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景色,以及作者在这样一个春雨中所见所感的心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人简介: - 杜牧(公元803年—约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祖籍河南洛阳。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大和年间,寓居淮南节度使府,屡有文章显名于世。杜牧关心国计民生,写下了不少政论文章,从多方面批判晚唐的社会现实
诗句释义 1 几年寒食在天涯 -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家乡、身处他乡的情感。 2. 又向梁园滞岁华 - 梁园是古代的一个园林,这里可能指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或文人雅集的地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又回到了这个充满回忆和感慨的地方。 3. 去日壶觞来日梦 - 壶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梦指梦境。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梦想的期待。 4.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四月四或五日。 墓柳青青墓草黄:墓地的柳树青翠,墓地里的草儿枯黄。 一盂麦饮奠椒浆:一碗麦汁和着豆豉酒作为祭品。 可怜无限伤心泪:令人哀痛的伤心泪,无法止住。 洒向东风血数行:像血一样洒落的眼泪,流成了一行又一行。 赏析: 《清明》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此诗以清明为题,抒发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之情。全诗通过描绘清明节的景象
清明 魂断清明雨又风,天涯作客苦飘蓬。 空阶点滴愁都碎,歧路奔忙遇转穷。 五处乡心同白傅,一宵春梦感苏公。 杏花节里归耕未,落尽村边几树红。 释义与译文 - 清明:清明节,通常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进行。 - 魂断清明雨又风:清明节那天,雨和风使得魂魄也感到了分离的痛楚。 - 天涯作客苦飘蓬:形容自己身在他乡如同飘泊无根之草。 - 空阶点滴愁都碎:在空旷的台阶上,雨水滴滴落下
这首诗的标题是《清明》,作者是唐代诗人韦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春云蔼蔼罨重城,二月天容逗嫩晴。 春天的云雾缭绕着城墙,二月的天空呈现出嫩绿的晴朗景象。 雪尽柳条青可折,寒消桃蕊绛初成。 雪已经融化了,柳枝变得翠绿,可以折断;桃花的花瓣已经变红,刚刚开放。 谁家新燕低飞影,何处归鸿晚度声。 是谁家的燕子在低飞呢?哪里的鸿雁在晚归时发出声音? 窗外好风樽内酒,钻榆取火又清明。
清明 离离花影压栏干,客里春光愁里看。 燕若知归飞上下,月如无浪到团栾。 关山尺素离人梦,风木纸钱丘墓餐。 明日一鞭循祭扫,可怜红泪又难干。 注释: 1. 离离花影压栏干:形容柳树的花朵在阳光照射下,影子斑驳地落在栏杆上。 2. 客里春光愁里看:春天的景色虽然美丽,但在客居他乡的人眼中,它却充满了忧愁和寂寞。 3. 燕若知归飞上下:燕子如果能知道回家的方向,就会自由地飞翔上下
清明 乡曲相将作寒食,弟兄无恙共清明。 雨馀花柳逢人好,春半溪山信意行。 上国尘埃聊复涤,中宵魂梦不须惊。 持杯酹向山英道,莫遣移文斥姓名。 注释: - 乡曲相将作寒食:在乡下的节日,我们相聚准备过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的一个传统节日,主要习俗是禁火,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 弟兄无恙共清明:兄弟们都健康平安,我们一起庆祝清明节。 - 雨馀花柳逢人好:雨后,花木和柳树都显得格外美丽
注释:春雨中,我满怀愁绪,独上清明时节的坟头。杜鹃啼叫,燕子呢喃,却都辜负了归期。故乡山中,父老们枯坐待立,望着我离去。我反复数着邻家的儿郎们,去为亲人扫墓。 赏析: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本诗是诗人清明时节独自上坟的情景。“一片春愁明雨丝”以拟人手法写春雨,写出了诗人此时心中的惆怅之情。“鹃啼燕语负归期”,用鸟语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哀怨。“故山父老知枯立,数遍邻家上冢儿
【注释】 1. 棠梨:一种树木。 2. 飞杂蝴蝶:形容棠梨花的繁密,与蝴蝶飞舞在一起。 3. 白袂红颜:指女子的白色衣服和红色的面庞。 4. 坟立:坟墓旁边站立。 5. 百滴酒香持劝君:形容酒的香气浓厚,让人忍不住想要劝饮。 6. 漠漠土花浇不入:形容酒香浓郁,连土地里的花都难以承受。 7. 古原:宽阔的原野。 8. 鸳裙凤带:形容女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如凤凰和鸳鸯。 9. 异体隔哀乐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三年寒食住三州,一样摊书据案头。” - “寒食”指清明节前的传统习俗,人们扫墓、祭祀。 - “三州”可能指的是作者所在的地理位置或历史上的某个地区。 - “摊书”、“据案头”表明了作者在清明时节仍然埋首于书籍之中,沉浸在学问中。这里的“案头”是古代读书人用来放书的地方。 2. “春半雨多频腊屐,蛮中花好不登楼。” - “春半”指的是春天的中旬,即清明前后。 -
懒卷珠帘看燕飞,愁魂化蝶杳难依。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时节,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生长,万物复苏的景象尤为明显,正是踏青和扫墓的好时节,体现了对先人的敬仰和对自然的敬畏
【注释】 1. 清明:本名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唐文宗大和年间进士,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掌书记判官等职。后辞官闲居,过着隐居的生活,自号樊川居士。他的作品,以描写田园风光及人民生活为主要内容,语言清新自然。有《樊川文集》、《樊川诗集》传世,诗作多写景,意境优美。 2. 宿寒散沈晦:宿寒散沈晦,指天气寒冷,天空昏暗。沈晦,天阴暗。 3. 野阔天微旸:野阔天微阳,指天空逐渐放晴,太阳渐渐出来。
【注释】: 1.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 2. 晴湖晨不雨:晴朗的湖面上早晨没有下雨。 3. 雨自向城吹:雨水从城的方向吹来。 4. 云色澹莺袖:云朵的颜色淡得像女子的衣袖。 5. 露香蒸柳枝:露水的气味像蒸气一样飘在空中。 6. 丽人寻梦怨:美丽的女子寻找梦中的爱人而感到悲伤。 7. 客者动归思:旅行的人因为思念家乡而心烦意乱。 8. 我自眷明渌
【注释】 又是:又一次。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后,谷雨前。雨后天晴时气温下降,空气湿度增加,有利于花粉、孢子的发育,是昆虫繁殖和植物种子成熟的时候,也是踏青的好时节。清明:又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杨:杨柳。秋千:一种游戏用具,用两根木棍作支架,下面系着一根长绳,绳子两端打一个环,可以荡来荡去。 王孙:贵族子弟。 榆荚:榆树的果实,呈椭圆形,褐色或黄色,味苦,可入药。 飞钱:飘落的柳絮。 堕绵
注释: 飘残细雨清明日,游子天涯渺白云。 细雨纷飞着,清明时节的清晨,我独自在天涯之外,看着茫茫白云飘荡。 零落桃花向山路,何人携酒滴荒坟。 凋零的桃花落在了山路上,谁又在荒凉的坟墓前洒下美酒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清明即事》。全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飘残细雨清明日”,以“飘残”二字点明了春雨的特点,同时暗示了清明时节的雨水
【解析】 本首诗是一首写景言志兼抒情的五律。“而今何处觅桃源”,诗人在清明时节,面对眼前的景象,不由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理想世界。诗人以“桃源”指代理想中的归宿。而现实却使他失望:风雨凄凄,春草萋萋,自己却只能“闭门”。 【答案】 注释: (1)桃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个避秦乱的理想境界。 (2)觅:寻找。 (3)风雨:天气,气候。 (4)门:指家门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5日至7日之间。 绿柳拂桥边:绿柳垂挂,轻拂着桥边。 桃李:桃树和李树,泛指花木。 争妍:竞相开放,形容花开得非常艳丽。 人欲醉:人们陶醉其中,仿佛要醉倒。 春风细雨:春风吹拂,细雨滋润。 百花前:百花盛开的时候。 【赏析】 《清明》是一首描写清明时节自然景观的诗。首句“清明绿柳拂桥边,桃李争妍色更鲜”,描绘了清明节时,柳枝翠绿摇曳,轻轻拂过小溪边的石桥
【注释】 初:刚,刚刚。榆火:指用榆木作的火炬或蜡烛。柴门:用柴草搭成的简陋门户,借以象征贫寒人家。省识:一语双关,既是指省视,也是指认识。春光:指春天的景象。满园:指花果繁茂。莫:不要,不要说。无胜地:没有值得去的地方了。新烟:新近的炊烟。深锁:把烟雾锁住。绿杨村:杨柳成荫的小村庄。 【赏析】 《清明》是宋代诗人吴文英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清明节时乡村的景色。前两句写清明时节
清明 未裁白纻换初衣,浪逐清明蛱蝶飞。 万井新烟寒食过,半山斜日白云归。 物情到眼含生意,逸兴随时任化机。 门外一溪添绿涨,主人曾拭钓鱼矶。 【注释】 1. 白纻:白色的丝织品。2. 蛱蝶:指蝴蝶。3. 万井:形容众多。4. 新烟、寒食:都是节日习俗。5. 物情:自然景色。6. 生意:生命力。7. 逸兴:超然的兴致。8. 化机:自然的规律。9. 钓鱼矶:钓鱼用的石礁。10. 绿涨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诗人在雨中行走的情景。通过“纷纷”二字,生动地表现了春雨的细密与连绵。下面将简单解读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 诗句解析: - 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了清明这个节气特有的景象——细雨纷飞。"雨纷纷"用来形容雨点密集、连绵不断,形象地传达了雨势之大和天气的湿润感。 -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清明最是好时节,更是难逢湖上并。 今日无风复无雨,一年宜织又宜耕。 万花谷缋锦绣色,百鸟林翻韶頀声。 佳景与民堪共乐,底须蜡烛散春城。 注释: 1. 清明:指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是一个传统的春季节日。 2. 最是好时节:表示这个时期是最好的时机或最适宜的时间。 3. 湖上并:指在湖面上游玩。 4. 今日无风复无雨:意味着今天天气晴朗,没有风也没有雨。 5.
清明 清明时节,最喜晴明。在美丽的毗陵(今江苏常州),缓辔缓行。 红杏都含宿雨润,绿杨不动晓风轻。 纸鸢竹马儿童戏,鸠杖莺衣父老迎。 水市吹箫那成曲,人家遥识卖新饧。 注释: 1. 清明节:指阴历三月十五日,古代用以祭祀扫墓的日子。 2. 最喜:最喜欢。 3. 韶秀:美丽。 4. 毗陵:地名,今江苏常州市。 5. 缓辔:慢速驾车。 6. 红杏:红色杏花。 7. 宿雨润:前一夜的雨水滋润了。 8.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清明 - 注释: 清明节。 2. 轻云暖日仲春天 - 注释: 轻云,微风中的云;暖日,阳光温暖;仲春,农历二月。描绘出一种温暖而又宁静的春天景象。 3. 杏酪风筝节物骈(pian) - 注释: 杏酪,即杏子做的饮料或甜品;风筝,用于娱乐的竹制飞禽;节物,节日相关的物品。形容春天里人们放风筝的盛况。 4. 桃欲亚枝齐带露 - 注释: 桃花盛开,枝头挂满露珠。 5.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纤云净敛碧山横,圆镜中央岸柳萦。 译文:纤薄的云朵渐渐散去,碧绿的山峰横卧在湖面上,湖面平静如镜,岸边的柳树轻轻摇曳。 注释:纤云——细密的云,形容天空中云彩很淡很轻。净敛——消散、收敛。碧山——青翠欲滴的山。横——水平展开。圆镜——指镜子。中间部分是圆形的,所以用圆镜来形容。岸柳——靠近湖边的杨柳。萦——缠绕。 赏析
【注释】 禁火:指清明时节禁烟扫墓。 说:谈论。 风澹冶:风和暖。 榆柳悠扬未隐莺:指春景宜人的情调。 两宿:两天一夜。三月节:农历二月十五日,即清明节。 七言评:指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 停吟笔:停下写诗的笔。 【赏析】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篇七言绝句。此诗首句点题,以“说”字起兴。次句紧承上句“说”,指出清明时人们还谈论着这个节日,说明清明节仍然被重视。第三句写清明天气晴朗
清明 几曾改火有新烟,故事犹然此日传。 节届薄寒轻暖际,兴留山郭水村边。 北方常觉莺花晚,今岁才知景色鲜。 却为清斋疏宴赏,先农寅祀重祈年。 注释: 1. 几曾改火有新烟:意思是“曾经改变过火候,有了新的烟”,指过去已经过了节气,现在又是一个新的季节。 2. 故事犹然此日传:意思是“故事还是在这个时候流传”。 3. 节届薄寒轻暖际:意思是“节气到了,天气开始变暖变冷”。 4. 兴留山郭水村边
清明 轻暖轻寒杏酪天,绯桃绿柳斗芳妍。 殷殷午夜方祈雨,忽忽春风又禁烟。 新种恰宜浸浅水,嫩苗已看茁平田。 望云未释中心愿,任取儿童放纸鸢。 注释: 1. 轻暖轻寒杏酪天:形容清明节天气微凉而温暖。 2. 绯桃绿柳斗芳妍:指桃花与柳树争相绽放,争奇斗艳。 3. 殷殷午夜方祈雨:形容在深夜祈祷下雨。 4. 忽忽春风又禁烟:形容春风突然吹起,让人感觉好像烟雾被禁止了。 5. 新种恰宜浸浅水
【注释】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名,二十四节中第五个节气,太阳黄经达15°时交节。 野店亦清明:野外的旅店也显得格外清新明亮。 纷纷雨才晴:细雨刚停,阳光便洒满了大地。 新烟迷远驿,润土出深耕:新烟袅袅升起,迷离了远处的驿站。润湿的泥土里,又可以开始耕耘了。 山色较前染,溪声带涨鸣:山色比往昔更浓重,溪水声带着水位上涨的声音。 杏花最知节:桃花开的最知时节。 一树路旁荣